發布日期:2020-11-26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簡介
1.學科定位與目標
本學科緊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戰略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學校“材料、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背景優勢和湖北省船舶海洋與汽車產業的區域優勢,聚焦傳熱、燃燒、流動等基礎理論研究,突破動力機械性能優化及電控、電驅動、船舶及汽車節能減排、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推動動力系統裝備升級和船舶產業、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助力交通運輸零排放創新技術突破。培養引領船舶和汽車行業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船舶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成為動力學科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2.學科優勢與特色
(1)具有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辦學特色。學科依托三大行業辦學,形成了能源與動力裝備熱科學工程及應用、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船舶動力機械及工程、船舶低碳/零碳燃料與應用、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五大方向。近年來獲國家級二等獎6項;近5年科研經費7.57億元,其中百萬元以上項目288項。
(2)學科整體實力強。2017年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所屬的武漢理工大學工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1‰,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建設點。
(3)產教融合程度高。緊緊圍繞三大重點產業發展,與地方政府共建佛山仙湖實驗室(占地101畝、一期投資12.6億)、威海科教創新園(占地3100畝、投資50億)、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占地100畝、投資20億)等8個地方研究院,依托本學科科研成果孵化的武漢理工力強能源公司設計組裝了國際上第一個單根納米線全固態電化學儲能器件,武漢理工新能源公司是全球第6大燃料電池膜電極供應商,武漢理工通宇新源動力公司的EMT產品年銷售達到3億元。探索了“研究生工作站+團隊指導+三階段進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的典型經驗在《光明日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主要媒體和期刊相繼報道.
3.人才培養目標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學校行業背景優勢,深化與知名大學合作,為船舶海洋與交通行業培養輸送具有強烈使命感,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國際視野廣的引領船舶海洋與交通工業走向“中國創造”的創新型、緊缺型、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4.學科方向設置
(1)能源與動力裝備熱科學工程及應用
針對能源與動力工程中熱能優化利用的新興產業,進行能源與動力工程節能技術研究。采用多目標、多體系耦合強化換熱技術,開發高效新型節能傳熱裝置、開展新型換熱器設計及船舶綠色節能空調新技術研究;研究熱力系統的傳熱傳質的機理,研究提高發動機熱效率的隔熱涂層關鍵技術、極地船舶系統中的多相流換熱問題、微/納米流體流動和傳熱規律等。建有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海洋工程機電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極地環境試驗驗證分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工信部重大專項、863計劃課題、國防預研重點基金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重點項目。
(2)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
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能源裝備智能制造、燃料電池、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為主要研究方向。進行了混合動力傳動系統的能量智能耦合技術、高耐久性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技術、燃料電池汽車儲氫系統及電堆熱質輸運等研究,對于提升我國新能源動力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實踐平臺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3)船舶動力機械及工程
針對高性能船舶動力系統,以傳統內燃機節能減排降噪為目標,開展船舶發動機及動力系統的仿真與性能優化、智能控制、排氣后處理、代用燃料工程應用、減振降噪、狀態監測、故障診斷、智能運維、特性匹配、系統集成、混合動力以及關重件開發等領域的研究。依托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等項目。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簡介
1.學科定位與目標
本學科緊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戰略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學校“材料、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背景優勢和湖北省船舶海洋與汽車產業的區域優勢,聚焦傳熱、燃燒、流動等基礎理論研究,突破動力機械性能優化及電控、電驅動、船舶及汽車節能減排、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推動動力系統裝備升級和船舶產業、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助力交通運輸零排放創新技術突破。培養引領船舶和汽車行業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船舶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成為動力學科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2.學科優勢與特色
(1)具有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辦學特色。學科依托三大行業辦學,形成了能源與動力裝備熱科學工程及應用、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船舶動力機械及工程、船舶低碳/零碳燃料與應用、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五大方向。近年來獲國家級二等獎6項;近5年科研經費7.57億元,其中百萬元以上項目288項。
(2)學科整體實力強。2017年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所屬的武漢理工大學工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1‰,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建設點。
(3)產教融合程度高。緊緊圍繞三大重點產業發展,與地方政府共建佛山仙湖實驗室(占地101畝、一期投資12.6億)、威海科教創新園(占地3100畝、投資50億)、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占地100畝、投資20億)等8個地方研究院,依托本學科科研成果孵化的武漢理工力強能源公司設計組裝了國際上第一個單根納米線全固態電化學儲能器件,武漢理工新能源公司是全球第6大燃料電池膜電極供應商,武漢理工通宇新源動力公司的EMT產品年銷售達到3億元。探索了“研究生工作站+團隊指導+三階段進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的典型經驗在《光明日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主要媒體和期刊相繼報道.
3.人才培養目標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學校行業背景優勢,深化與知名大學合作,為船舶海洋與交通行業培養輸送具有強烈使命感,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國際視野廣的引領船舶海洋與交通工業走向“中國創造”的創新型、緊缺型、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4.學科方向設置
(1)能源與動力裝備熱科學工程及應用
針對能源與動力工程中熱能優化利用的新興產業,進行能源與動力工程節能技術研究。采用多目標、多體系耦合強化換熱技術,開發高效新型節能傳熱裝置、開展新型換熱器設計及船舶綠色節能空調新技術研究;研究熱力系統的傳熱傳質的機理,研究提高發動機熱效率的隔熱涂層關鍵技術、極地船舶系統中的多相流換熱問題、微/納米流體流動和傳熱規律等。建有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海洋工程機電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極地環境試驗驗證分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工信部重大專項、863計劃課題、國防預研重點基金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重點項目。
(2)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
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能源裝備智能制造、燃料電池、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為主要研究方向。進行了混合動力傳動系統的能量智能耦合技術、高耐久性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技術、燃料電池汽車儲氫系統及電堆熱質輸運等研究,對于提升我國新能源動力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實踐平臺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3)船舶動力機械及工程
針對高性能船舶動力系統,以傳統內燃機節能減排降噪為目標,開展船舶發動機及動力系統的仿真與性能優化、智能控制、排氣后處理、代用燃料工程應用、減振降噪、狀態監測、故障診斷、智能運維、特性匹配、系統集成、混合動力以及關重件開發等領域的研究。依托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等項目。
(4)船舶低碳/零碳燃料與應用
針對船舶動力裝置,研究基于化學動力學的低碳/零碳燃料著火與火焰傳播過程干預技術、船用低碳/零碳燃料發動機缸內高效清潔燃燒調控技術、面向船用動力裝置應用場景的廢氣-燃料重整制氫技術、船用發動機/廢氣-燃料重整器聯合閉環運行控制策略、船用混合動力系統能量分配管理系統、低碳/零碳燃料船舶火災監測與防治技術。對接國家和行業需求,在船舶低碳/零碳燃料燃燒、重整及安全高效應用方面形成了特色和優勢。
(5)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
針對新能源車輛與船舶、智能電力系統與裝置等電氣領域的基礎理論及重大工程問題,開展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的分析、建模、控制、仿真與實現的研究,研究開發新能源車輛先進儲能、智能電力系統等新技術,在新能源電能變換、健康監測與管理、以及智能電力電子系統與裝置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多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獲多項湖北省技術發明、技術進步獎。建有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新能源動力電池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
5.本學科的國內外影響
1.學科定位與目標
本學科緊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戰略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學校“材料、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背景優勢和湖北省船舶海洋與汽車產業的區域優勢,聚焦傳熱、燃燒、流動等基礎理論研究,突破動力機械性能優化及電控、電驅動、船舶及汽車節能減排、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推動動力系統裝備升級和船舶產業、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助力交通運輸零排放創新技術突破。培養引領船舶和汽車行業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船舶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成為動力學科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2.學科優勢與特色
(1)具有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辦學特色。學科依托三大行業辦學,形成了能源與動力裝備熱科學工程及應用、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船舶動力機械及工程、船舶低碳/零碳燃料與應用、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五大方向。近年來獲國家級二等獎6項;近5年科研經費7.57億元,其中百萬元以上項目288項。
(2)學科整體實力強。2017年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所屬的武漢理工大學工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1‰,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建設點。
(3)產教融合程度高。緊緊圍繞三大重點產業發展,與地方政府共建佛山仙湖實驗室(占地101畝、一期投資12.6億)、威海科教創新園(占地3100畝、投資50億)、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占地100畝、投資20億)等8個地方研究院,依托本學科科研成果孵化的武漢理工力強能源公司設計組裝了國際上第一個單根納米線全固態電化學儲能器件,武漢理工新能源公司是全球第6大燃料電池膜電極供應商,武漢理工通宇新源動力公司的EMT產品年銷售達到3億元。探索了“研究生工作站+團隊指導+三階段進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的典型經驗在《光明日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主要媒體和期刊相繼報道.
3.人才培養目標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學校行業背景優勢,深化與知名大學合作,為船舶海洋與交通行業培養輸送具有強烈使命感,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國際視野廣的引領船舶海洋與交通工業走向“中國創造”的創新型、緊缺型、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4.學科方向設置
(1)能源與動力裝備熱科學工程及應用
針對能源與動力工程中熱能優化利用的新興產業,進行能源與動力工程節能技術研究。采用多目標、多體系耦合強化換熱技術,開發高效新型節能傳熱裝置、開展新型換熱器設計及船舶綠色節能空調新技術研究;研究熱力系統的傳熱傳質的機理,研究提高發動機熱效率的隔熱涂層關鍵技術、極地船舶系統中的多相流換熱問題、微/納米流體流動和傳熱規律等。建有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海洋工程機電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極地環境試驗驗證分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工信部重大專項、863計劃課題、國防預研重點基金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重點項目。
(2)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
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能源裝備智能制造、燃料電池、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為主要研究方向。進行了混合動力傳動系統的能量智能耦合技術、高耐久性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技術、燃料電池汽車儲氫系統及電堆熱質輸運等研究,對于提升我國新能源動力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實踐平臺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3)船舶動力機械及工程
針對高性能船舶動力系統,以傳統內燃機節能減排降噪為目標,開展船舶發動機及動力系統的仿真與性能優化、智能控制、排氣后處理、代用燃料工程應用、減振降噪、狀態監測、故障診斷、智能運維、特性匹配、系統集成、混合動力以及關重件開發等領域的研究。依托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等項目。
(4)船舶低碳/零碳燃料與應用
針對船舶動力裝置,研究基于化學動力學的低碳/零碳燃料著火與火焰傳播過程干預技術、船用低碳/零碳燃料發動機缸內高效清潔燃燒調控技術、面向船用動力裝置應用場景的廢氣-燃料重整制氫技術、船用發動機/廢氣-燃料重整器聯合閉環運行控制策略、船用混合動力系統能量分配管理系統、低碳/零碳燃料船舶火災監測與防治技術。對接國家和行業需求,在船舶低碳/零碳燃料燃燒、重整及安全高效應用方面形成了特色和優勢。
(5)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
針對新能源車輛與船舶、智能電力系統與裝置等電氣領域的基礎理論及重大工程問題,開展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的分析、建模、控制、仿真與實現的研究,研究開發新能源車輛先進儲能、智能電力系統等新技術,在新能源電能變換、健康監測與管理、以及智能電力電子系統與裝置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多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獲多項湖北省技術發明、技術進步獎。建有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新能源動力電池工程中心等研究基地。
5.本學科的國內外影響
本學科辦學歷史悠久,學科積淀深厚,并支撐武漢理工大學的工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1‰,培養出了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原副校長嚴新平院士、華潤集團董事王崔軍、原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國家人事與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等一批扎根學術研究及銳意進取的領軍人物。近5年來,相關學科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6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授權并轉化應用專利60項,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國能源與動力工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科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后主辦了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伙伴計劃國際學術會議、機動車排放控制與監管技術國際會議等多個有屆次國際會議,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合作機制。
得學科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后主辦了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伙伴計劃國際學術會議、機動車排放控制與監管技術國際會議等多個有屆次國際會議,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合作機制。
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科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后主辦了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伙伴計劃國際學術會議、機動車排放控制與監管技術國際會議等多個有屆次國際會議,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合作機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