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11-25
本學科創建于 1946年,是我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983年獲博士點授權,2000年獲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2007年獲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國共三個),2016年獲批國防特色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兩個專業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學科方向
(1)船舶水動力研究與船型開發;(2)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安全與可靠性;(3)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發;(4)船用發動機監測診斷與智能控制;(5)船舶動力系統性能優化與節能環保。
3.特色優勢
(1)長期堅守內河船舶研究
70余年來堅守內河船舶領域,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內河航運發展需求,形成覆蓋內河船舶基礎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的人才隊伍和裝備,為我國內河航運做出了重要貢獻。
(2)人才培養規模列全國前茅
目前每年培養本科和研究生逾 800人,就業覆蓋船廠、設計院所等行業全領域,培養了院士、船舶設計大師、企事業單位總裁以及一批堅守行業一線的骨干力量。
(3)堅持服務國防裝備建設
擁有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船舶設計與制造、輪機工程兩個國防特色學科,承擔大量國防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參與系列主要艦船型號關鍵技術攻關。
(4)國際化建設成效顯著
通過“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智能船舶與航運安全國際領軍人才培養項目”、“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示范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武漢理工大學-南安普頓大學高性能船舶技術聯合中心”等開展廣泛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作。
4.人才培養目標
以培養“引領科技前沿、引領行業發展、引領區域發展”的船舶與海洋工程人才為目標,站在高等教育發展前沿,以多學科交融、產學研結合、國際化協同辦學為途徑,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社會責任感強”的高級專業人才。
5.生源情況
本學科生源充足,考生主要來自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院校。
6.國內外影響
本學科是我國船海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擔任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評議組2-8屆成員,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船舶力學委員會副主任單位,在工信部高技術船舶3 個專家組擔任委員。
本學科是國際船舶拖曳水池會議(ITTC)成員單位,有4 位教師先后擔任專家委員;有4 名教師現任ISSC 委員;通過連續兩屆實施“111學科引智計劃”,與南安普頓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等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被英國焊接研究所(TWI)國家結構完整性研究中心接受為學術伙伴;擔任本學科戰略科學家的Price 院士、Pedersen院士和吳有生院士均為船海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